国际儿童日:探寻19世纪徐家汇的那些慈善机构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本月的20日是国际儿童日。这个节日可不同于六一儿童节……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儿童保护进展报告》统计,全世界约有2.18亿名年龄在5岁至17岁的儿童在外从事繁重劳动,其中1.26亿名儿童处在有害的工作环境中。另外,全球超过30万名儿童被迫成为士兵,每年有约120万名儿童被拐卖。贫穷、战争还使成千上万儿童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在1954年,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设立了国际儿童日,定于每年的11月20日。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现在关于儿童的慈善、保护等设施措施日益增加,但在法律未曾如此严谨的年代,孤苦的儿童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早在19世纪的徐家汇,已经有相应的慈善机构收留养育儿童。然而这些机构并不只是提供了容身的地方,甚至是教授他们一技之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约就是这样了……今日,就随小编的脚步,来一探过去吧~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1855年,天主教薛孔昭神父在青浦的横塘镇创办孤儿院,后来迁到上海西乡的蔡家湾。1860年,因战乱,蔡家湾一部分孤儿寄居于沪南的董家渡。1864年,法国耶稣会士鄂尔璧在徐家汇南面约半里地的土山湾购地80亩建土山湾孤儿院。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1864年)
土山湾孤儿院专收六至十岁的教外孤儿(男童)。据史料记载,为容纳孤儿留堂工作,传教士在1864年创设孤儿院的同时,还在孤儿院内创办了工艺院,由中外传教士共同传授西画、音乐、木雕、泥塑、印刷、装订、照相、冶铁、细金、木工、彩绘玻璃制作等技艺。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如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罗版印刷工艺、石印工艺以及镀金、镀镍等技术皆发源于此。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成立,是上海地区首次出现了近代意义的大规模工艺美术职业教育。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创立50周年全体孤儿合影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毕业证书
之后,随小编一起看看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孤儿们都学习了什么,又有哪些成就呢?
土山湾图画部
土山湾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前身为“徐家汇画室”,1872年迁入土山湾。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融合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形成了土山湾画的独特风格。其油画、水彩画、雕塑、木雕等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这里培养了刘必振等一批中国西洋画人才。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
▲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四副人物水彩画作品
图画部除铅笔画、水彩画、油画等,又制造供教堂、大厅之用的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火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是中国彩绘玻璃最早生产处。
土山湾木工部
土山湾工艺院的木工部,是工艺院中最早设立的工厂。依托精美雕刻工艺,生产大型木工制品和精致工艺品,产品从亭台阁楼、家具用品到挂件摆件,畅销海内外,“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厂媲美,是真正的杰作,售价昂贵”。
1912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的“中国牌楼”,曾参展过三届世界博览会,之后流失海外近百年。
▲牌楼高5.8米,宽5.2米,为四柱三间楼阁式,庑殿顶,雕刻精致且别具一格,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楼牌曾参加1915、1933年和1939年三届世博会;2009年6月,远渡重洋,从欧洲回归上海土山湾。
在这百年历史中,木工部还有更多的成就。7岁时被土山湾收养的徐宝庆,用6年时间学习绘画、铜匠和家居设计,另用3年时间学习圆雕技法,将西方素描技法、线条表现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相结合,经过几十多年的艺术锤炼发展出了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木雕派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体系。
▲捉迷藏
▲春耕
慈云小学
除此之外,耶稣会还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建立了慈云小学,让孤儿们不仅拥有手艺,还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慈云小学学制设为六年,初级小学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孤儿高小毕业后,再上两年实习班,半工半读。其余时间在工艺训练所实习的雕刻、油画、木工、铁工、油漆、镀金、机械等工艺。
▲在慈云小学就读的土山湾孤儿
百年时光里,土山湾孤儿工艺场虽然当初只是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但却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如今虽已不存在,但土山湾博物馆内仍能见到留下的那些璀璨传承……
土山湾博物馆
地址:蒲汇塘路55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30
门票:免费
徐家汇圣母院
徐家汇圣母院由耶稣会传教士薛孔昭发起,于1843年在青浦横塘开始建立。1864年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1868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耶稣会住院附近建立修院,总名徐家汇圣母院。
圣母院内设有育婴堂,还有拯亡会、聋哑学堂、幼稚园与女工作坊。圣母院与土山湾孤儿院相同,也教授文化手艺,但圣母院只教习姑娘与之稍有所不同……
育婴堂
育婴堂建于1870年,历时七十多年。旧中国的穷苦百姓迫于生计将自己的亲生子女送入圣母院育婴堂。收养的婴孩中,男孩五岁以上就送入土山湾孤儿院;女孩满五岁就送入幼稚园,学习文化手艺。长大后仍回堂工作。
▲圣母玛利亚像下举办妇婴集会
幼稚园
育婴堂所收的幼儿,女孩到四五岁时进入幼稚园。孤女到了六七岁后,就入初级小学班,直至高级小学班。 除了语文、史、地、算、书等学科外,同时教她们多种家事。譬如整理床铺卧室、洒扫课堂作场及饭间,抹桌洗碗,以及厨房内的洗涤烹饪,庭院内的栽植浇灌等。并使年长者照顾幼者,帮助她们工作,仿佛所谓的“小先生制度”。同时又按孤女的天赋能力,使其分别学习刺绣、花边、缝衣、纺织等工艺,以便出院后能自食其力。
女工作坊
除了学习刺绣外,圣母院内的女工作坊设刺绣、花边间、裁缝作坊、浣衣厂等,女孩们在作坊中做女工。20世纪30年代时有女工五百多人,其生产的刺绣、花边等,为各世界所欢迎,并远销海外。
▲圣母院内的艺术绣品工厂
聋哑学堂
圣母院内最特别的当属聋哑学堂。圣母院聋哑学堂是上海最早开办的残疾人学校。有修女专门教授学生,演习口讲笔写,先用法文字母,以手势教她们发音,再逐渐教她们识字、读写作文。经过多年后,聋哑儿童们就可以与他人说话,几乎与常人发音相同。小编觉得,能教会聋哑儿童们说话写字,是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情!
最初的圣母院至少由14幢建筑组成,每幢建筑都能容纳300人以上。现仅存建于1929年的四层欧式小楼,其余大部分建筑都已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如今挂上了“上海老站”餐厅的招牌。虽不见旧时风采,但别样的异域情致与考究的建筑工艺仍让人心驰神往。
徐家汇圣母院旧址
地址:漕溪北路201号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11:00,14:00-16:30
门票:免费
徐家汇源景区“源”文精粹回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ID:XujiahuiOrigin)
(欢迎留言点赞)